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大国工匠 百年守护——故宫文物修复师对话161学子

大国工匠 百年守护——故宫文物修复师对话161学子

发布时间: 2025/11/3 14:19:00 访问次数: 39
 

 
 
  
 
 
  红墙蕴非遗,校园传薪火。2025年10月21日,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和平门校区报告厅内,一场特殊的“文物对话”温暖开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漆器修复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徐婕老师应邀走进校园,携故宫百年文化的厚重积淀与大漆工艺的璀璨光华,为我校“中轴线博览会”跨学科课程群及中轴丹宸社带来首场专题讲座。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传统技艺的生动分享,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让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焕发新生。
  西城区通用技术教研员李英杰老师、北京一六一中学副校长刘裕以及学校其他干部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殷佳琦老师担任主持人。
 
  一、以漆为媒,对话中轴线文明根脉
  刘裕副校长为同学们阐释了本次讲座的深层价值。她指出,北京中轴线是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城市脊梁,而故宫漆器,正是这条轴线上历经百年沉淀的“活态文明密码”。徐婕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漆器修复的精湛技艺,更是穿越时光的匠心传承,是非遗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延续。她寄语同学们,要借此机会触摸身边的宝贵遗产,聆听漆器修复背后的故事,与中轴文明的根脉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亲身体验大国工匠如何以双手唤醒沉睡的文物,赋予其新的生命。
 
 
  二、漆艺课堂:从一棵漆树到一件国宝的文明密码
  徐婕老师的讲解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她从“漆树生长”讲起,融合生物与地理知识,生动揭示了漆器珍贵之源。随后,她以中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典籍《髹饰录》为纲,系统讲解了“漆刷”“刮刀”等传统工具的使用,深入解析了“剔红”“螺钿”“描金”等经典工艺的分类与特点,并结合故宫院藏漆器的具体使用场景,为历史课本中的王朝兴衰赋予了器物的温度。
  同学们凝神倾听,目光灼灼,笔尖飞动。在徐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六百年紫禁城展开对话,与古代匠人的智慧欣然重逢,“文化自信”的种子正悄然播撒在心田。
  
  
 
  三、漆韵回响:从感想卡片到对话大师的传承初心
  本次活动的门票由中轴阆阙社学子自主设计,方寸之间凝聚着社团成员的匠心巧思。门票特别设置了互动型副券,这一精巧设计生动体现了同学们将文化理解融入实践、让创意服务于传承的创新活力。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在“漆韵心声”箱前排起长队,将感悟与思考倾注于笔端。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切体悟与青春思考。
  随后的深度访谈将活动推向高潮。中轴丹宸社的学生代表与徐婕老师展开交流。他们从跨学科视角出发,与传承人展开思想碰撞,在真诚的追问与精彩的解答中,叩问历史,启迪新知。
  
  
 
  四、文化接力:161中学的中轴线传承新篇
  本次讲座不仅是“中轴线博览会”跨学科课程活动的精彩启幕,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当故宫漆艺融入校园课堂,当中轴历史碰撞学科知识,非遗传承的崭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它不再是博物馆中孤立的技艺,而是串联起自然、历史、科学与美学的跨学科启蒙;它也不仅是少数匠人的坚守,更是需要每一代人用知识与热爱共同接力的“未来式”。那些关于漆艺的故事、那些关于传承的思考,已如种子般播撒在新一代的心田。我们期待,它们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共同续写中轴线文明的不朽新篇。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
 
 
  今日,这一理念正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当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学,它便成为了最鲜活、最深厚的育人教材。非遗从不是尘封于过去的技艺,而是亟待我们接过的文化火种。今日,这颗火种已在学子心中埋下热爱的种子;未来,它将通过美术、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元学科蓬勃生长,让古老的非遗真正“活”在当代。
  衷心感谢故宫博物院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徐婕老师的倾情分享。
 
 
撰稿:晋杨平 王婧怡 冯呈瑞 张佳琪

 
 
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本站总访问量: 131861 人次 | 最高峰 889 人在线 | 当前有 170 人在线 | 信息中心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一六一中学 | 本站支持IPv6访问 | 技术支持:智慧创星
京ICP备1304667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3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