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航天新闻 触摸中国温度
2025年9月30日下午,围绕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的教研活动正在我校和平门校区录课教室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不仅有精彩的课堂展示,更有校本教研共同体初中语文教师们的深度研讨,核心直指关键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新闻阅读,读懂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心里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从“读新闻”到“懂中国”
学生们的疑问在袁墨琪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解答。袁老师执教的课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以助学系统为支架:先借知识补白梳理新闻结构,再用活动任务单对比多媒报道,最后结合旁批深挖特殊国情下的新闻价值。课堂上,袁老师创设了“给教材编辑部回信”的真实情境,让学习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探索。于是,在热烈的讨论与积极的互动当中,“新闻立场”的“庐山真面目”逐渐清晰,民族自豪的种子,也悄然植根于年轻的心田。
正如张颖老师在专题分享中所指出的,新闻阅读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新闻知识,而且更应该通过新闻阅读,关注历史变迁,感受时代脉搏,在明确新闻立场、挖掘新闻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真情境+助学系统,擦出教研新火花
校本教研共同体的老师们对这节课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汪家发老师说:“这节课把‘文化自信’落到了实处,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让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这一点特别好!”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在场老师纷纷点头的建议:“如果给学生一个更加明确的身份——教材编委,是不是能创设出更加真实的情境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教材要选这篇课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的热烈讨论不仅关注情境创设,更由此深入,聚焦到新课改的另一核心问题:新教材的正确使用。“新教材中的助学系统怎么用?活动探究单元的旁批是做什么的?……”我校张颖老师一上来就戳中了不少老师的痛点。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拆解新修教材助学系统的用法,每一个案例都带着满满的“落地感”。“语文教学要循序渐进,什么时间拿捏到什么程度,助学系统早已给出了答案。助学系统有的,让学生自学;不明显的,老师引导总结;没有的,适当补充,忌贪多求全。”
“教研之约”让语文教学更有温度
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长蒋红梅老师握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说:“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要紧密衔接起来。新闻教学不是初二的‘独幕剧’,而是要让学生从初一到初三,慢慢学会用新闻看世界。”她还预告,接下来会有更多“接地气”的教研活动期待大家共同参与。
每月一次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活动,就像一座“教学加油站”——它不仅仅展示教材的研究成果,更让四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共同将语文课打磨得更加扎实、更有深度。未来,我们会继续触摸新课改的脉搏,不断把课本里的“大事件”,变成学生心中“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撰稿:郭馨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