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全国科普月如约而至,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点人群,青少年是科学的未来,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希望。围绕全国科普月主题“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我校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利用校内科技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开展AI互动体验、微课题研究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科学名家讲座、科研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提升了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实践平台。
校内科技社团,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
新学年伊始,学校科技社团报名如火如荼,从初一到高二,学校开设了包括生命与环境、信息工程与创意设计、生命探知社团、初中科学俱乐部、科技创新社团、自然手作社团、哲科通识等多个社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学生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中,碰撞思想、动手实践,体验新科技的奇妙,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在生命与环境社团中,同学们热烈讨论着暑期开展的科学研究小课题。有的同学研究了羽毛球在挥拍击打过程中微塑料的释放问题,有的同学研究了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检测水果表面“打蜡”的问题,还有的同学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下多肉植物表面白粉生长速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观察,并在科技老师指导下,将其转变为有深度的科学研究课题。同学们在持续不断的研究中,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在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中,自身的语言表达、沟通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在哲科通识社团课中,部分初三学生参与了由西城青少年创新学院组织实施的哲科通识线上讲堂。哲科通识课旨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这套课程包含十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结合古今中外多位哲学家、科学家的故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解读相关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将科学与哲学联系起来,系统性地思考问题。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线上讲堂与北京市其他十几所学校的中学生共同探讨哲学问题,而且通过课前科学演讲的形式,针对每个哲学问题开展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比如结合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深入探讨其著作《理想国》中蕴含的灵魂转向哲学。
校外科学实践,领略科技创新的独特魅力
校外是科技教育更广阔的平台,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技馆、北京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设计了专题展览,展示了近年中国科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教师积极动员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科普场馆,开拓科学眼界。同时,学校也组织学生集体走进科技会堂,聆听大师讲座。2025年9月14日,我校学生走进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聆听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潘永信院士《探索火星》的主题讲座,这既是一场星际穿越之旅,更是一堂关乎人类命运的启蒙课。
讲座中,潘永信院士为同学们系统介绍了火星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地质结构、大气组成、气候特征以及漫长岁月中的演变过程,清晰的图表和丰富的影像资料激发了同学们对这颗红色星球的兴趣。潘院士重点讲述了我国自主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并详细介绍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辉煌成果:它首次发射即成功实现了“绕”(环绕火星)、“着”(着陆火星表面)、“巡”(释放火星车巡视探测)三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潘院士还简要分享了他对未来火星探测以及更广阔深空探索的看法,并寄语同学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造福人类”。
另外,我校部分高中学生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在科学家身边学习,深入体验科学发现与被发现的过程,在科研实践的平台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撰稿:毕可雷 张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