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我校于主校区报告厅举办了“聚智创新 共育未来”西城区青少年创新学院科技教育研讨会。西城区教委副主任陈海东、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区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石玲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雷梅,以及区青少年创新学院基地校、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教育集团、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校本教研基地校的领导与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会议伊始,初三直升班学生代表展示了过去一学年科技课程的学习成果:生命科学课程培养跨学科能力,人工智能课堂探索底层算法,创客课堂通过 Arduino 编程与 3D 打印实践提升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同学们在科技课程中的收获与成长,生动体现了我校科技教育的成效。
随后,科技办副主任毕可雷老师作《创新教学方式 凸显实践育人》专题汇报。161中学的科技教育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深耕,逐渐构建了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秉持 “科学普及与特长发展并重” 理念,以 “课程与活动共建” 为路径,追求 “教师与学生同益” 成效。学校系统构建了特色课程群,形成了 “四个一” 科普活动框架;同时重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每年遴选约 30 名学生参与高校科研实践活动,依托大中协同机制共育英才。
高二学生孙劭礡便是典型范例。在校两年间,他先后加入生命科学社团、科技创新社团,并在大学实验室完成课题研究,经区、市、全国赛层层选拔,成功入选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仅 5 名中学生入围)。谈及成长经历,孙劭礡感慨科研实践活动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活和未来,不仅拓宽了视野与格局,更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雷梅教授作了《科研实践活动的四阶段》专题报告。她详细阐述了科研选题、科研操作的安全性与规范性,以及科研实践对学生发展的当下及长远影响,在场师生深受启发。鉴于雷教授长期致力于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西城区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石玲玲正式聘请雷教授担任该学院专家指导团成员并为其颁发聘书,以期其为西城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活动尾声,西城区教委副主任陈海东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
他高度评价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三大特点:系统性——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联动课内课程与课外资源;实践性——强调 “做中学”,在实践中发现与突破;联动性——通过整合大学及社会资源,助力学生进阶发展。
陈主任进一步阐释了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四大要素:创新意识(探索欲、好奇心、兴趣度)、创新思维(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考问题)、创新能力(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人格(坚韧、勇气、协作)。
针对长链条创新人才培养,他对学校提出几点要求:普及科技教育基础,营造开放包容氛围,鼓励学生表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系统课程体系;高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多元联动,赋能学生长远发展。
本次研讨会集中展示了我校科技教育的重要成果,从师生视角生动诠释了学校“科学普及与特长发展并重”的一贯理念。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科技教育,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个性化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撰稿:毕可雷 王玲 吴海燕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