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项目实践与数学建模 将真实情境赋能教学课堂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日趋被关注、学生创新能力日益被重视的当下,以实践、综合、研究与创新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深化发展。为深化课程实施,提升育人质量,初一数学组基于新课标与新教材,依托学校社团平台,开展了以“培养学生模型观念”为目标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课程。王苒苒、安婧、袁媛与张玥四位教师在区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了课程设计与实施成果的专题展示。
活动一:161数梦微筑坊——构建和平门校区建筑模型
初一数学组结合同学们的现有水平,基于教材“设计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综合与实践活动,聚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比例尺应用”等知识点,确立核心任务:161数梦微筑坊——构建和平门校区建筑模型。该活动旨在突破课堂教学边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操作,以提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通过几何测量与数学建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同时也融入艺术(设计美观)、物理(结构稳定性)、地理(地形利用)等跨学科要素。活动中,同学们增强了几何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趣味实践中同步感悟建模思想与数学应用的价值。
活动二:轮胎换位,建模启思
方程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模型之一,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同学们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去建立方程以解决问题。之前学习的方程多为简单的人为编写的题目,且学生对方程的情境理解和应用较为缺乏,因此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基于此,初一数学组紧扣教材修订方向,选取教材新增的“汽车轮胎换位”问题为研究背景。
同学们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后,经历“明确问题→简化→建模→验证”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分析轮胎换位方案,学习轮胎磨损的计算方法和利用磨损率建立方程组的基本步骤,培养了模型观念,提升了抽象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发展了计算推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为载体,促使教师实现从“设计课”到“设计学习关系网”的升维。在项目式学习的驱动下,同学们以作品创作为载体,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呈现与几何模型构建,其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更有助于学生搭建多维立体化的学习生态网络,从而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撰稿人:袁媛 王苒苒 安婧 张玥